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
包裝機械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
工信部聯消費[2016]39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商務主管部門,中國包裝聯合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包裝產業是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服務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包裝機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鞏固世界包裝大國地位,推動包裝強國建設進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和《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40號)等文件,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重要意義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我國包裝產業已建成涵蓋設計、生產、檢測、流通、回收循環利用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較為完善的體系,分為包裝材料、包裝制品、包裝裝備三大類別和紙箱機械包裝、塑料包裝、金屬包裝、玻璃包裝、竹木包裝五大子行業。2015年,全國包裝企業25萬余家,包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包裝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結構日趨優化,實力不斷增強,地位持續躍升,在服務國家戰略、適應民生需求、建設制造強國、推動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能力顯著提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包裝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目前,包裝工業已位列我國38個主要工業門類的第14位,成為中國制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包裝產業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弱,重大科技創新投入和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嚴重不足,高新技術難以實現重大突破,先進裝備和關鍵技術進口依賴度高;企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生產模式仍然較為普遍,綠色化生產方式與體系尚未有效形成;包裝制造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低檔次、同質化產品生產企業重復建設問題突出,無序競爭現象未能得到遏制。
立足現有基礎,補齊發展短板,提升品質廠家,必須加強轉型發展的全面引導和系統設計。加快推進轉型發展,是促進包裝產業適應現代制造業發展要求,強化對國民經濟支撐地位的必然選擇;是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瓶頸”,有效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出路;是引領產業由被動適應向主動服務、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傳統生產向綠色生產轉變,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推進包裝強國建設進程的重大舉措。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對接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推動生產方式轉變和供給結構優化。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構建軍民包裝標準通用、產品共用、技術互通的發展格局。產業保持中高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逐步實現由包裝大國向包裝強國轉變。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規劃和政策支持作用,優化市場秩序,完善監管體系。
堅持創新驅動,廠家引領。加快科技創新體系與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加快傳統產品升級換代,大力培育包裝廠家。
堅持協調發展,重點突破。構建包裝產業與制造業、包裝上下游產業、軍用包裝與民用包裝、包裝企業與科研院所以及包裝各子行業之間的協同發展機制。加強要素優化配置、發展模式轉變和產業集群建設,持續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堅持綠色發展,適度包裝。構建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回收與資源循環再利用的包裝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網絡體系。反對過度包裝,采用設計合理、用材節約、回收便利、經濟適用的包裝整體解決方案,引導全社會樹立適度包裝理念。
(三)發展目標
保持產業發展增速與國民經濟增速同步,產業發展規模與配套服務需求相適應。到2020年,實現以下目標:
產業規模。包裝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5萬億元,形成15家以上年產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或集團,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大幅增加。積極培育包裝產業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名廠家。
自主創新。行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大,規模以上企業科技研發經費支出明顯增加。著力推動集成創新、協同創新和創新成果產業化,部分包裝材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兩化融合。大中型包裝企業兩化融合水平處于集成提升階段以上的超過80%,中小企業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管理和生產控制的比例由目前30%提高到55%以上。數字化、網絡化設計制造模式廣泛推廣,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取得較大突破。
節能減排。全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初步建立包裝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體系。
軍民融合。軍民通用包裝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逐步形成體系完善、創新引領、高端聚集、高效增長的發展態勢。建成一批軍民融合包裝基地,包裝技術軍民通用水平顯著提升。
標準建設。深入開展包裝基礎標準、包裝專注標準以及產品包裝標準的研究,形成相關性、集合性、操作性強的包裝標準體系。建設全國包裝標準推進聯盟和包裝標準信息化專注網站,建成5個以上包裝標準創新研究基地,遴選一批標準化示范試點企業。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三品”戰略,集聚產業發展優勢
增加包裝產品品種。圍繞包裝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優化傳統產品結構、擴大主導產品優勢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智能制造模式和消費多樣化需求,增強為消費升級配套服務的能力。通過創新設計方式、生產工藝以及技術手段等,大力研發包裝新材料、新產品、新裝備,推動產品品種增加和供給服務能力提升。重點發展綠色化、可復用、高性能包裝材料,加快發展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包裝裝備,大力發展功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的中高端產品,通過豐富產品品種、優化產品結構拉動需求、驅動消費。
提升包裝產品品質。引導企業從設計、選材、生產、檢測、管理等各環節全面提升包裝產品品質。積極采用低成本和綠色生產技術,發展低克重、高強度、功能化紙包裝制品,增強紙制品防水、防潮、抗菌、阻燃等性能,拓展紙包裝的應用范圍;鼓勵采用環保型原料和助劑發展可定制的環境友好型塑料包裝制品,應用高阻隔、選擇透過、環境感知以及寬幅制備等新技術,增強塑料包裝制品防護、保質和智能屬性;倡導以薄壁金屬和覆膜鐵、覆膜鋁等新型材料生產金屬包裝制品,提升金屬包裝材料的利用率和抗腐蝕性能;創新包裝計量、檢驗與檢測技術,加快發展各類先進檢測設備,不斷完善質量檢測體系與手段,有效強化包裝產品的品質保障。
培育包裝產品廠家。以綠色包裝材料、智能包裝裝備、高端包裝制品的研發為重點,加強廠家培育、評價、服務與引導,構建定位、設計、生產、營銷、傳播、保護一體化的廠家發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較高國內市場占有率和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包裝材料、包裝裝備和包裝制品廠家。推進包裝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推動裝備、技術、標準以及服務走出國門,在境外設立研發、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物流鏈,重點培植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廠家企業。
(二)加強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能力
構建創新體系。圍繞國家戰略,重點實施包裝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引導企業建立研發資金投入機制,加強技術中心、創新團隊和眾創空間建設,著力落實“雙創”行動,鼓勵包裝企業構建創新創業融合孵化的平臺與機制,切實提高企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積極培育包裝行業的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建設一批面向產業前沿共性技術的技術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以及成果推廣與應用、公共技術服務、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等平臺,形成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群。加大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協同培養,強化創新人才的成長扶持,通過建立產業鏈上下游科技協作體、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以及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形成創新人才共育、共享機制。
突破關鍵技術。圍繞綠色包裝、安全包裝、智能包裝領域的關鍵技術,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的孵化、應用與推廣。加快建立包裝云設計數據庫,重點推行減量和生態設計,著力加強包裝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全面提升綠色包裝應用與創新水平。積極發展新型保質保鮮、包裝防偽以及生產過程在線檢測與監控等技術,重點突破食品藥品包裝中有害物質識別和遷移檢測等技術瓶頸,顯著提升食品、藥品及軍品包裝安全保障能力。注重包裝設計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積極應用環境感應新材料,實現包裝微環境的智能調控,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重點開展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滿足包裝產業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全溯源鏈的計量測試需求。
強化示范應用。采取項目投入、應用示范、績效獎勵等方式,支持行業組織開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設,主要包括:實施食品藥品包裝安全化工程,啟動食品藥品包裝清潔安全生產和質量檢測監管等重大專項,大力提升現有食品藥品包裝檢測機構的技術水平,創建一批食品藥品包